• +

【基层样板】做好“青年化学+” 提高育人“质”和“效”

发布时间:   2024-05-07       浏览量:   2234


安徽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团委高度重视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坚持“重思想、强党性、同进步”,依托“青年之家”学生会服务站,打造“青年化学+”品牌,着力在思想引领、组织建设、社会实践、特色品牌等方面下功夫,彰显“青年魂”“青年力”“青年志”“青年味”,育人实效不断增强。

突出“青年化学+”思想领航,铸牢青年魂。坚持党建带团建,紧密结合专业特色,积极拓宽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创新形式引领凝聚青年。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学院团委深入基层团支部调研,每年遴选组织部分青年博士党员教师深入各团支部开展全覆盖的“理论宣讲+专业认知”活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碳经济、环境保护的重要论述,引领青年学子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依托“青年之家”学生会服务站,发挥党员学生骨干“服务、示范、引领”作用,定期组织开展思想动态调研、红色革命精神教育、示范性主题团课、理论宣讲等活动。聚焦青年特点,融合专业特色,创新方式载体,打造充满“艺术味”“青春味”“时代味”的青春思政课堂,以艺术表演形式铸魂育人,创作话剧《清澈的爱》引导学生投身卫国戍边,在迎新晚会上演,获师生一致好评。

  

  

  

  

突出“青年化学+”夯基固本,展现青年力。聚焦学生骨干示范作用发挥,探索“大抓基层”新途径,提升基层组织力。学院团委在加强团学骨干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团的业务水平的同时,持续调动基层团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参与宿舍管理,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制定“1+1”责任宿舍联系制度,建立“1名学生骨干+1间新生宿舍”联系架构,明确“四个1”要求,即:建立1个联系宿舍交流群、参加1次宿舍集体活动、开展1次谈心谈话、形成1份联系指导记录。建立全程纪实制度,在《联系宿舍帮扶记录本》上客观记载。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学院党委、团委、辅导员对帮扶效果进行考核,并将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截至目前,学院共组织92名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对接62间学生宿舍,联系278名团员青年,实现低年级学生联系全覆盖。

  

  

  

  

突出“青年化学+”实践育人,立强青年志。深刻把握社会实践的价值意义,通过开展生态环保、爱心敬老、知识宣传、精神传承、文化普及、社会调研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大课堂历练成长。学院团委依托“1+15”校地共建,丰富项目内容,创新实践载体,引领大学生认识社会、增长才干、全面成长。与镜湖区团委开展校地共建,遴选13名“青领计划”优秀大学生到社区挂职锻炼,与社区共同开展五四青年读书分享活动、党的二十大精神青老联学活动、“打造最干净的城市”系列环保公益志愿服务活动。联合团芜湖市委开展以“与草木同呼吸 携城市共发展”环保集市活动。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智慧助老”“趣味化学小实验”“抽盲盒 学知识”“绿色低碳青年有为”、化学科普进校园、生态环保绿色行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践行初心使命,彰显责任担当。中国青年报专题报道学院校地共建实效,芜湖大江晚报报道学院“雷力锋行 青益镜湖”志愿服务活动。

  

  

突出“青年化学+”品牌塑造,彰显青年味。坚持“围绕需求办活动、塑品牌、显实效”,积极策划各类品牌活动,推深做实“三全六专”育人实效。实施“铸魂育人”“互促互学”“强身健体”“心灵氧吧”“劳动最美”“和谐社区”六大工程,打造了“劳模‘化’成长”、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化工设计大赛、趣味运动会、“民歌、民舞、民乐”大赛、“博士有约”等系列品牌项目,全方位引导学生“正起来、学起来、壮起来、乐起来、勤起来、和起来”。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级奖励100余项。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团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锚定“先进组织”目标,紧扣“先锋力量”要求,深挖专业发力点,以扎实的工作举措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夯实党的青年基础,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更实行动激活团组织活力,不断激发团员青年建功立业的热情,为谱写学院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文/图:王康;审核:李恒奎、周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