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我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我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积极选拔优秀作品参加全省、全国竞赛,经研究决定,举办“安徽合力杯”安徽工程大学第十二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安徽合力杯”竞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赛宗旨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二、参赛对象
凡202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安徽工程大学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三、组织机构
1.成立“安徽合力杯”竞赛组委会,由分管共青团工作的校领导任组委会主任,成员单位为校办公室、社会合作处(基金会秘书处)、教务处、科技处、学生处、研究生部、校团委、校学生会等。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校团委。安徽合力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协助举办竞赛,赞助奖励经费。
2.成立“安徽合力杯”竞赛专家团和评审委员会,由分管科技工作的校领导负责,专家团由校内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和校外特邀专家组成。评委从专家团成员中聘请,评审委员会下设自然科学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科技发明制作类三个评审小组。
3.本次竞赛由校办公室、社会合作处(基金会秘书处)、教务处、科技处、学生处、研究生部、校团委主办,电气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承办。
四、参赛作品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科生,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包括学术论文、科技建议,要求论证严密、文字简洁、有说服力,经得起理论推敲和实践检验。
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等6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也可以按照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6个学科形成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其中学术论文在8000字以内,社会调查报告在15000字左右。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
3.科技发明制作类。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五、作品要求
1.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即2025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2.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两大类。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或硕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3.参赛作品至少由1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每件作品可由不超过3名教师指导完成;作品完成竞赛申报后,作品题目、作者、指导教师等关键信息不得变动。
4.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5.鼓励已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或已申请专利的优秀学术科研成果申报。
6.作品及所附的有关材料一般应是中文(若是外文,请附中文本),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
六、评判标准
1.以作品的科学性、创新性、现实意义为基本评判标准,各学院自行组织资格与形式审查,举办初赛。
2.大赛竞赛组委会办公室负责复核参赛资格和作品形式,并举行复赛和终审决赛。复赛采取书面评审的形式,终审决赛采取书面评审和答辩的形式。大赛评定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入围奖10名。
3.竞赛以学院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院“安徽合力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二、三名的学院“合力优胜杯”。
4.各等次奖计分方法如下:一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入围奖作品每件计20分。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一等奖的个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以此类推至入围奖。
七、奖项设置
1.大赛竞赛组委会对“安徽合力杯”“合力优胜杯”获得单位给予现金奖励。
2.对获奖作品给予奖励,颁发荣誉证书。奖励对象为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入围奖10件,每件作品给予现金奖励。
3.被推报的作品,又获省级、国家级奖项的,按学校有关规定另外给予奖励,不扣除校级奖金。对于被推报后因各种原因未实际参赛或消极参赛的(包括省赛和国赛),追回校级奖励。
八、赛程安排
1.参赛准备(2024年10月-2024年11月)
各学院要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各专业负责人、专家教授等相关人员围绕选题召开专题工作会议,选题可参考往届国赛获奖目录(附件4)。请各学院积极动员、指导有实力、有潜力的同学根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附件5)认真选题,积极参赛。
2.学院预赛(2024年11月中旬)
根据赛事组委会要求,各学院需举行院内预赛或选拔,组织有关专家评选出优秀作品。指导完善后的作品及《申报书》(附件1)、作品质量高低排序的参赛作品清单(附件2)和学院作品评审推荐组织情况(附件3)于2024年11月20日17:00点之前将电子版发送至指定邮箱。每个学院按照不低于学生人数1%的比例推荐作品参加学校比赛。
3.学校复赛和决赛(2024年12月中旬)
学校竞赛办公室邀请有关专家对各学院上报的作品进行复审,遴选其中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作品参加学校决赛。参加学校决赛作品的名单于决赛前一周通过校团委网站及时通知各学院和参赛者。决赛采用PPT汇报,抽签确定汇报顺序。
决赛中,选手以PPT形式汇报作品,现场展示作品或论文,接受专家咨询答辩,选手现场解答。学校评审委员会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为基本评判标准进行评审。决赛结果报基金会理事会审定,基金会行文表彰并发放奖金,并与安徽合力叉车集团共同举办举行颁奖仪式,对获奖的单位、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
4.作品完善(2024年12月-2025年5月)
学校组委会办公室组织相关学院领导、专家对决赛获奖作品进行指导完善,推荐参加全省竞赛。
九、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举办“安徽合力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备战全省第十一届和全国第十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落实“三抓”工作和“三全六专”育人实践的一项重要活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
2.精心组织。各学院广泛开展宣传动员,激发同学的创造精神和参与热情,精心组织作品撰写(制作)和选拔工作。特别是要为参赛学生做好服务,多方面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在专业指导教师、仪器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料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要调动专业负责人、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竞赛的指导,重点从选题等源头性环节重点提高参赛作品的质量和层次,使“安徽合力杯”成为创新性人才培育的有效载体。根据工作要求,原则上各学院参赛学生数不少于学生数的10%,参赛项目数应不低于学院学生数的2%,指导教师人数占在职专任教师总数比例不少于6%。
3.健全机制。各学院要注重将“安徽合力杯”竞赛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与学生的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相关单位、各学院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广大本科生、研究生积极参与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动员更多的专业老师参与竞赛指导工作,形成浓厚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氛围。研究生部和各学院协调动员和统筹研究生参赛,原则上每个研究生导师要指导和动员不少于一个研究生团队参赛。学术科技类社团的指导老师原则上要指导社团学生至少提交1件作品,依此推动学生社团组建核心团队、凝练科研方向、确定创新项目,实施滚动发展。
十、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老师 18325327587
作品报送邮箱:dqtw@ahpu.edu.cn
附件:
附件1:“安徽合力杯”安徽工程大学第十二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doc
附件2:“安徽合力杯”安徽工程大学第十一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清单.xlsx
附件3:“安徽合力杯”安徽工程大学第十二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院级组织情况一览表.xlsx
附件5:“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doc
安徽工程大学
2024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