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枫足迹传红色薪火,以青春实践触文化根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追寻雪枫足迹筑梦红色青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4日-18日奔赴宿州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
团队循着革命先辈足迹探访红色遗址,通过史料整理、故事宣讲让红色记忆焕发新活力;深入社区开展支教助学,用专业技能丰富小学生假期生活;走进手艺人工作室体验非遗技艺,在与手艺人的交流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队员们以实际行动在基层一线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用青春汗水书写新时代实践答卷。
7月15日下午,暑气渐消,团队走进西关街道环宇社区。在埇桥区志愿者协会会长、环宇社区团支部书记王娣的亲切引导下,同学们怀着崇敬之心拜访了社区内的老党员与退伍军人张建民爷爷。斑驳的军功章在张爷爷的胸前熠熠生辉,他缓缓讲述着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与和平年代的坚守故事,沙哑的嗓音里藏着穿越时光的赤诚。队员们时而凝神记录,时而为动人片段红了眼眶,还为张爷爷送上精心准备的鲜花。欢声笑语中,年轻面庞与苍老容颜交相辉映,一句句真挚问候、一次次掌心相握,让红色精神在代际对话中悄然流淌,也让初心与使在青春心中深深扎根。拜访了张建民爷爷,深切感受到他退伍后回到政府工作至退休,始终孜孜不倦为人民服务。他也寄语我们大学生,要“学”字为先,夯实专业知识;“勤”字当头,积极践行服务人民的宗旨 。
7月16日下午,三里湾街道凤池社区的公益学堂里暖意融融。团队与淮南师范学院实践队携手相聚,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革命雪枫精神宣讲在此展开。两队学子分工协作,有的化身 “故事讲解员”,用动画短片辅助讲述彭雪枫将军率部抗日的英雄事迹;有的担任 “互动主持人”,通过情景问答、红色知识竞猜调动现场气氛,稚嫩的童声与青春的誓言交织成最动人的和声。同时,团队组织手绘团扇活动,让小朋友们释放天性,画出心里当孩子们举起自己的作品相互展示时,每一把团扇都成了独一无二的 “红色传承载体”—— 扇面上的色彩是童年的烂漫,藏在图案里的故事是精神的种子,而握在手中的清凉,更像是先辈精神在时光里送来的温柔回响。这场手绘活动,让孩子们在创作中触摸历史温度、种下信仰萌芽,让红色记忆伴着扇底清风,悄悄住进幼小的心田。这场跨越校际、连接长幼的活动,让雪枫精神如春雨般浸润人心,在代代相传中绽放持久光芒。
7月17日,晨曦微露时,团队便扎根宿州市雪枫公园,开启了充实的一天。上午,队员们手持扫帚、抹布分散开来,仔细清扫广场落叶、擦拭纪念墓碑上的尘埃,仿佛与那段峥嵘岁月轻轻触碰。同时我们在打扫中,遇几位环卫工人忙于保洁工作,因天气炎热,遂主动送上饮用水,为他们解暑降温。清扫完毕,大家列队站在彭雪枫将军纪念碑前,神情肃穆地献上朵朵洁白的小白花,鞠躬致敬的瞬间,风声里似有历史的回响。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环宇社区党委联合埇桥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宿州市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协会,在宿州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开展“以戎装岁月为笔 绘青春报国底色——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分享会”活动。我们同时与中国政法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二十余名学生共同参加此活动,退役军人向我们分享军旅与创业故事,传递保家卫国正能量,激励青年投身国防,共同弘扬军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在与退役军人进行交谈时,宿州市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孵化基地执行会长赵德廷所言的“穿上军装保家卫国,脱下军装建设家乡”一语,深深印在了大家的脑海中。同时,我们团队也得到了宿州市埇桥区媒体的关注和报道,通过青春创意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协会的重要作用,使红色传承与创新发展在实践中自然融合。
7月18日,团队踏着晨光前往剪纸艺术家刘晓川老师的工作室,开启非遗文化探寻之旅。刚走进工作室,满墙的剪纸作品便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花鸟鱼虫、历史人物在红纸上栩栩如生。刘老师手持剪刀,从剪纸的起源讲到不同流派的特色,指尖翻飞间,一张普通的卡纸很快变成了一幅精巧的娃娃图像,引得队员们阵阵惊叹。在刘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队员们拿起剪刀尝试创作。当一幅幅略显稚嫩却充满心意的作品完成时,队员们脸上洋溢着成就感。这场沉浸式体验,让队员们不仅感受到了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更在亲手创作中让非遗文化有了青春的温度,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注入了年轻活力。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精心策划,将红色教育、社会服务和文化体验三大板块进行了深度融合。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队员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身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以青春的热情和实际行动,积极传承红色基因,深刻领会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展现新时代青年的社会担当。团队将持续深化此次实践活动成果,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更多元化的青春实践路径,书写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青春故事,为新时代的青年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文/图:王其姝、闵浩;编辑:鲁力;预审:田园;审核:方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