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豹头环眼,关羽面若重枣,关刀耍的呼呼生风——在芜湖市南陵县许镇上谷村,这样的一支马灯队引起了安工程学子的关注,点燃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激情。8月31日,体育学院实践团队深入这座皖南村落,揭开这项非遗的传奇面纱,探寻传统民俗的现代生存之道。
据考证,马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诗经》中记载的“祃祭”,即出师前祈祷胜利的师祭。根据现存史料记载,马灯演出排练的阵形为孙子兵法演变而来。芜湖马灯属于吴越傩文化,是“傩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
“这不同于普通的游神!”非遗传承人谷锡阳对大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给予了高度肯定,一遍遍地向队员们展示着跑马灯各种路线图。实践队员向谷师傅学习了马灯基础阵法“八盏灯”的数种变化,同学们按照阵法在训练场走出了各种眼花缭乱的队形。“现在我们的阵法已经发展到了108种。”谷师傅的讲解和教学让队员们感受到了马灯这一非遗项目生生不息的活力。
实践过程中,同学们还了解到马灯是一项非常考验团队合作精神的民俗活动,要保证五十人的队伍中的每一个人都踩在相应的位置上,“想要入门,这个队伍至少要排练半个月”谷锡阳说到。当谈到马灯现在的生存环境时,谷锡阳的孙子谷玉东坦言:“多亏了县政府一直在组织民俗活动,现在年轻人也开始陆续参与进来,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此次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了解了马灯的发展历程,体验到了民俗活动的乐趣。团队指导教师金庆红表示,未来,将继续开展马灯非遗文化学习与推广活动,让传统马灯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更耀眼的光芒。
(文:连恒龙;编辑:邢朝芳;初审:马晓琼;审核:纪天新)